導語

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洛·梅代表作。
寫給年輕人突破困境的勇氣之書,改變人生的覺醒之書,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書。
焦慮是我們的良師,是創造力的源泉,是推動我們認識世界的動力。
任正非、武志紅、李松蔚、俞敏洪、樊登等感同身受。
《美國人類學家》雜志盛贊:“時代先知之作!”
精神健康的人,并非沒有焦慮,而是在焦慮中依然前行。
謝菲爾德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全新翻譯。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引領時代的焦慮研究經典。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洛·梅檢視了不同的焦慮理論,從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文化學等角度分析了焦慮發生的機制及其建設性作用。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挑戰了“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傳統觀念,認同焦慮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指出焦慮與創造力、原創性以及智力之間的關系——面對焦慮能夠使我們擺脫無聊,使我們更加敏銳,使我們保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張力。
本書對當代深陷焦慮之中的各界人士極具參考價值,影響了包括心理學泰斗歐文·亞隆在內的眾多讀者,被《美國人類學家》雜志評價為“時代先知之作”!
作者簡介
羅洛·梅(Rollo May),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長期擔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教授,并曾擔任懷特學院的主任分析師。與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義神學家蒂利希(Paul Tillich)等交往密切。羅洛·梅曾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杰出貢獻獎、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出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尋求》《愛與意志》《焦慮的意義》《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哭喊神話》等二十余部!督箲]的意義》為其代表作之一。
目錄
第一部分 焦慮的現代解讀
第一章 20世紀中葉的焦慮
文學中的焦慮
社會學中的焦慮
政治場景中的焦慮
哲學與神學中的焦慮
心理學中的焦慮
本書意旨
第二章 焦慮的哲學解讀
斯賓諾莎:理性克服恐懼
帕斯卡爾:理性的不足
克爾凱郭爾:19世紀的焦慮
第三章 焦慮的生物學解讀
驚嚇模式
焦慮和災難性反應
焦慮的神經學和生理學方面
巫毒死亡
焦慮的心身層面
疾病的意義與文化因素
第四章 焦慮的心理學解讀
動物會焦慮嗎
兒童恐懼的研究
關于壓力與焦慮
焦慮的最新研究
焦慮與學習理論
我的個人評論
第五章 治療師對焦慮的解讀
弗洛伊德焦慮理論的演變
蘭克:焦慮和個體化
阿德勒:焦慮和自卑感
榮格:焦慮與非理性的威脅
霍妮:焦慮和敵意
沙利文:焦慮是對被否定的不安
第六章 焦慮的文化解讀
歷史維度的重要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
工作和財富中的競爭性個人主義
弗洛姆:現代文化中的個體孤立
卡迪納:西方人的成長模式
第七章 焦慮理論的摘要和綜合
焦慮的本質
正常的焦慮與神經質焦慮
焦慮的起源
焦慮能力的成熟
焦慮與恐懼
焦慮與沖突
焦慮與敵意
文化與社群
第二部分 焦慮的臨床分析
第八章 焦慮的個案研究
我們探尋的是什么
哈羅德·布朗:潛藏在重度焦慮下的沖突
結 論
第九章 關于未婚媽媽的研究
研究方法
海倫:運用理智對抗焦慮
南希:期望與現實之爭
阿格尼絲:與敵意和攻擊有關的焦慮
路易絲:被母親排斥卻不焦慮
貝茜:被父母排斥卻不焦慮
多洛雷絲:嚴重威脅下的焦慮恐慌
菲莉絲:人格貧瘠卻不焦慮
弗朗西絲:束縛與創造沖動
夏洛特:以精神病逃避焦慮
海絲特:焦慮、反抗和叛逆
莎拉和艾達:兩名黑人女性的焦慮
艾琳:焦慮、過度謹慎和害羞
第十章 案例研究拾遺
潛藏在恐懼下的焦慮
沖突:焦慮的源頭
父母的排斥與焦慮
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神經質焦慮和中產階級
第三部分 焦慮的管理
第十一章 處理焦慮的方法
在極端情境下
破壞性方式
建設性方式
第十二章 焦慮與自我發展
焦慮和人格貧瘠
創造力、智力和焦慮
自我的實現
致謝
附錄
譯后記 過焦慮的生活
前言

本書談論的是當今時代最緊迫的問題之一,也是我多年來探索、研究和思考的成果。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而言.臨床經驗已經證明,心理治療的核心問題在于厘清焦慮的本質。只要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便在理解人格整合與分裂的原因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但是,如果焦慮僅僅是一種適應不良的現象,我們大可把它交給心理咨詢室或診所,而本書也會被送到專業圖書館。然而,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證據可以說無處不在。如果我們透過政治、經濟、商業、職業或家庭危機的表面,深入探索它們的心理原因,或者試圖去理解當今時代的藝術、詩歌、哲學和宗教,那么我們幾乎在每一個角落都會遇到焦慮的問題。在當今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里,日常生活的壓力和緊張是如此之巨,以至于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焦慮,并以某種方式來處理它。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基于本書將要提到的原因.心理學家、哲學家、社會歷史學家和其他人文學者,越來越關注這種緊跟現代人腳步的、無名又無形的不安。然而,據我所知,迄今為止只有兩本相關的圖書出版,分別是克爾凱郭爾和弗洛伊德的作品。它們客觀地描述了焦慮的面貌,并提出了應對焦慮的建設性方法。
本書試圖將西方文化中不同領域研究者提出的焦慮理論匯集起來,找出這些理論中的共同元素并加以闡明,以便我們在一些共同的基礎上來做進一步的探究。如果本書所做的對焦慮理論的綜合,能夠為這個領域帶來一些秩序和條理.那么我的大部分目標也就達到了。
當然,焦慮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概念,它還具有實際的重要性,就像一艘船在離岸一英里的海上傾覆之后,游泳對落水者而言的重要性。如果對焦慮的討論與當前的人類問題無關,那么就不值得去寫作或閱讀。因此,本書通過對實際焦慮情境和精選案例的研究,來驗證我對焦慮理論的綜合,從而發現有多少具體的證據可以支持我對以下問題的結論:焦慮意味著什么,以及它在人類經驗中有什么作用?
為了保證本研究在可控的范圍內,我僅僅挑選了同時代人的觀察結果,甚至只挑選了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的觀察結果。這些人代表了我們所經歷的西方文明,有像克爾凱郭爾這樣的哲學家,也有像弗洛伊德這樣的心理治療師,還有。f家、詩人、經濟學家、社會歷史學家,以及其他對人類問題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人。雖然這些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可以使焦慮問題更加凸顯,但這并不意味著焦慮僅僅是現代的問題或西方的問題。我希望本書能夠激發焦慮領域其他類似的研究。
由于人們對焦慮這個主題的普遍關注,我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呈現給大家,以便不僅專業讀者,還有學生、社會科學家,以及想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現代問題的讀者,都能夠了解這些發現。實際上,本書是為那些心有擔憂的公眾而寫的,他們能夠感受到當今時代的壓力和引起焦慮的沖突,他們詢問自己這種焦慮可能的原因和意義,以及該如何處理這種焦慮。
對現代心理治療學派的比較研究感興趣的人,可以把本書視為一本實用的教科書,因為它展示了這一領域十幾位代表人物的觀點。要理解這些不同的學派,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比較它們關于焦慮的理論。
在本書寫作期間,我與許多同事和朋友進行了討論,我對焦慮的看法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刻和開闊,因為人數眾多,無法一一致謝。但我要特別感謝莫勒(O.H.Mowrer)博士、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博士、蒂利希(PaulTillich)博士和勞埃德-瓊斯(Esther Lloyd-Jones)博士,他們在不同階段分別閱讀了我的手稿,并與我討論了他們各自領域中的焦慮問題,使我深受啟發。我還要感謝弗洛姆(Erich Fromm)博士和威廉·阿蘭森·懷特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研究所(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 ofPsychiatry,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logy)的其他同事,他們也對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最后,我還要感謝某家機構的精神科醫生和社會工作者,本書中未婚媽媽的案例研究就是在那里完成的。這些同事和朋友為我了解這些個案提供了專業幫助,但出于倫理的原因,他們必須保持匿名。
后記

焦慮,如今似乎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口頭禪。到今天,我還不曾聽說哪個人沒有焦慮過。如果他真的沒有焦慮過,我想他可能也沒有真正活過。
如果一個人沒有因為想要的玩具焦慮過,沒有因為學業成績焦慮過,沒有因為心儀的對象焦慮過,沒有因為干不完的工作焦慮過,沒有因為身體的健康焦慮過,那么,他要么對生活根本沒抱任何希望,要么是大腦嚴重受損以致無法思考。即使你遇見一個仙風道骨、看似無憂無慮的人,他一定也是經歷了各種焦慮,才到達了今天風平浪靜的境界。焦慮,是渴望和恐懼的混合物。當你靠近一個有可能無法完全把握的對象時,你心情激動,你有所畏懼,這就是焦慮的感覺;而當你逃離一個無法把握的對象且不會回頭張望時,你的情緒是恐懼而不是焦慮。所以,焦慮代表的是敞開,是靠近;而恐懼代表的是封閉,是遠離。若想真正地擁抱生活,焦慮可謂必不可少。如此說來,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你,“去過一種沒有焦慮的生活吧”,你還會相信,還會趨之若鶩嗎?
當然,我們在這里說的是“正常焦慮”而非“神經質焦慮”。正常焦慮,即我們在面對生活或自身的各種可能性時產生的矛盾情緒:一方面,生命無限美好,生活充滿誘惑,我們渴望出人頭地,成為英雄;另一方面,這個英雄之旅充滿艱辛,每當勞累的時候,我們就想“躺平”。于是,在這“進與退”之間,或者從根本的程度上說,在這“生與死”之間,我們被焦慮所浸染,焦慮在我們前行的路上與我們融為一體。
神經質焦慮與正常焦慮有所不同,它產生的反應與客觀刺激并不成正比,且對我們的破壞性影響會更大。神經質焦慮會讓我們感覺“四面楚歌”,進而行動力癱瘓。只有這種焦慮才是我們需要處理的——把它減輕到可以忍受的程度,不影響我們自由行動的程度。神經質焦慮的主觀反應之所以與客觀刺激不成正比,是因為它涉及了個體的內心沖突。也就是說,個體不僅被客觀刺激所影響,更重要的是受到主觀態度的影響。比如,面對一次出國考試,這次考試可能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難,但你就是焦慮不已、緊張萬分。這可能是因為如果這次考試成功了,便意味著你能夠離開父母,將其棄之不顧;但如果失敗了,又意味著你能力不足,還不能獨當一面。正是這種父母給予的羈絆,加重了你的焦慮,甚至還會讓你“大病一場”,好讓你不用參加考試。
如果我們認為真正嚴重的焦慮并非來自實際的威脅或困難,而是來自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那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找到了神經質焦慮的解決之道,那就是人們之間無條件的、健康的愛(在上述例子中,是父母對孩子的“放手”)。所謂無條件的愛,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基調是愛,而不是競爭與敵意,那樣只會產生更多的焦慮。而健康的愛,是指一種非共生依賴的關系。愛應該指向自由,讓一個人走向獨立,做他自己。
話又說回來,這個“做自己”的過程必然充滿著焦慮,但這是一種正常的焦慮、健康的焦慮。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所說:“冒險會導致焦慮,但不冒險會失去自我!币粋人的自我意識越強,創造力越強,他必然面對越多的焦慮,因為他過著一種自由的生活,一種承擔責任的生活?梢哉f,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焦慮終日與我們為伴。
因此,我們時下流行的口號——“過一種沒有焦慮的生活”——是不是要改一改了?相反,我們應該提倡大家“過正常焦慮的生活”。先哲孟子不是早就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嗎?焦慮代表了一種動力、一種活力、一種耐力。今天,“焦慮”成為有些人的口頭禪,可能并不是因為他在承受多大的焦慮,而是他不愿承受一點兒焦慮,以為能夠徹底消除焦慮。要是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為焦慮正名”,除了偉大的先哲們,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心理學家羅洛·梅了。實際上,我以上所述關于焦慮的感悟,都來自羅洛·梅的《焦慮的意義》一書。這本書初版于1950年,再版于1977年。20世紀關于焦慮的真知灼見在21世紀仍然熠熠生輝,甚至在技術日益發達、人類日益自戀的今天,“如何與焦慮相處”的觀點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這本書源于羅洛·梅研究焦慮的博士論文,也源于他罹患肺結核的親身經歷。梅最初是一名教師,后來選擇成為牧師,以牧師的身份為人們提供咨詢,但最后他還是決定走上心理學的道路。1941年,32歲的梅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43年4月,梅作為博士候選人開展對“未婚媽媽”焦慮的研究,同年8月不幸被確診為“中晚期肺結核”。在療養期間,他一度悲觀絕望,焦慮無比,但通過閱讀克爾凱郭爾等人的著作而深受啟發。1946年,當他重新回歸論文寫作時,無疑極大地豐富了原來的心理學研究架構,包括了哲學家、神學家、詩人和小說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以及眾多心理學家的觀點。1949年,年屆不惑的梅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次年,《焦慮的意義》出版,為梅在焦慮研究領域贏得了重要的學術地位。
這本書引述了眾多前人的觀點和研究,還涉及梅所設計的臨床心理實驗,理論紛繁,數據龐雜,給讀者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作為一本心理學博士論文,可讀性能達到如此程度,已是十分難得。事實上,又有幾本心理學博士論文能像《焦慮的意義》這樣化身為經久不衰的暢銷書?作為一本學術著作,本書信息豐富,歸納得當,觀點新穎,論證合理,能讓眾多讀者受益,值得一讀再讀。
這本書由我和程璇老師一起翻譯。程璇老師提供了初稿,我對照原文進行了通讀和校對,遇到有問題的地方,便一起討論、訂正,這樣差不多花費了一年時間。在此,非常感謝本書編輯老師對交稿時間的一再寬限。返稿時,我們又對照原文通讀了一遍,訂正了“不少”錯誤,既讓人欣慰又令人汗顏。無奈譯事無完美,焦慮不可避。鑒于我們水平和能力有限,書中錯訛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在此表示感謝!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社會中每一個機警的公民,都能從他自己的經驗和對別人的觀察中認識到:焦慮是20世紀一種普遍而深刻的現象。自1945年原子彈誕生以來,焦慮從一個隱蔽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公開的問題。當時,那些警覺的公民不僅意識到更明顯的焦慮情境,比如失控的核戰爭、激進的政治運動和經濟動蕩,還察覺到自己和他人身上不那么明顯但更深層、更個人化的焦慮來源;后者包括內在的困惑、異化、心理的迷失,以及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上的不確定。因此,試圖“證明”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無處不在,正如大白天提燈籠,實屬多此一舉。
既然社會中焦慮的隱性來源已經得到普遍承認,那么我們在這一章的任務,就是說明焦慮是如何浮出水面的,以及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西方文化中許多不同領域的顯性問題。人們有這樣一種印象:在20世紀中葉,科學、詩歌、宗教和政治等不同領域,似乎都在探究焦慮這個核心問題。二三十年前,或許還能稱其為“隱性的焦慮時代”——我將在本章后面說明這一點——但到了20世紀中葉,正如奧登和加繆所說,已經是“顯性的焦慮時代”。焦慮問題由隱性向顯性轉化,從一個“情緒”問題變成了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去界定和澄清的緊急課題,這確實是值得注意的現象。不僅在理解和治療情緒障礙和行為障礙時,焦慮被認為是弗洛伊德所說的“關鍵問題”,而且在文學、社會學、政治與經濟思想、教育、宗教和哲學等不同領域中,焦慮同樣被視為關鍵課題。我將引用這些領域中的例子,先從更普遍的描述開始,再到把焦慮作為科學問題的具體考量。
文學中的焦慮
如果要探究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文學中呈現出的焦慮,我們看到的必然是焦慮的癥狀表現,而不是顯性的焦慮本身。盡管在那個時期,公開的、明顯的焦慮跡象并不多見,但學者們還是可以發現大量潛在焦慮的癥狀表現。舉個例子,回想一下像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這樣的小說家,他的作品中那種顯著的孤獨感,以及不停求索的品質——瘋狂地、強迫性地追求卻一再受挫——就是一種焦慮的表現。從本書展示的焦慮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情況下的焦慮,在本質上與沃爾夫的《你不能再回家》(YouCan't Go Home Again)這一書名所象征的意義密切相關。我們將會看到,神經質焦慮的發生往往是因為這些人無法接受“不能回家”的心理意義,即心理自主權的喪失。人們可能會好奇(因為意識到文學藝術家運用象征手法,以驚人的準確性描述了他們文化中的無意識假設和沖突),沃爾夫筆下的象征意象是否意味著,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美國人開始認識到,他們不僅不能再回家了,過去維系安全感的經濟、社會和道德標準也不復存在了。這一認識的結果是,伴隨著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我們看到越來越多顯性的焦慮,它已成為一個意識層面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一現象看作關于家庭和母親核心象征的揣測,那么它可能會有效地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將以更具體的形式,在這項焦慮研究中不斷面對這個問題。
到1950年,焦慮在當代的文學作品中開始了顯性表達。詩人奧登用他認為最準確的描述時代特性的詞匯,把自己的詩歌命名為《焦慮的年代》1。盡管奧登對詩中四個人內心體驗的解釋是以戰爭為時代背景的——那時“恐懼已成必然,自由令人厭倦”2——但他清楚地表明,詩中人物以及同時代其他人焦慮的根本原因并不只在戰爭,而在更深的層次之中。詩中的四個人物,雖然氣質和背景不盡相同,但有著相同的時代特征:孤獨、喪失為人的價值、無法體驗愛與被愛——盡管他們有共同需求、能共同努力,也有酒精提供的短暫喘息。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