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本書從明王朝中晚期的一次經濟變革入手,描繪了商業的蓬勃發展促使當時中國社會與文化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曾獲美國漢學獎項列文森獎,受到史景遷、司徒琳、宋漢理等海外學者的極力推薦。
作者以高超的敘事技巧,把官員、游人、外交使者、磚瓦匠、商人、紡織工人、妓女等各種人物及其故事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社會世相圖,以嚴謹與深刻的學術眼光,洞見明代文化與社會底層的脈動。
內容提要

明代中晚期經歷了一次經濟變革,商業蓬勃發展,改變了明朝人日常勞作、旅行和消費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為實現“小國寡民”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會組織結構和通信交通系統,成了商業世界賴以成長的奠基石。人們追逐時尚,享受物質的愉悅。富商巨賈把手中的真金白銀,換作躋身上流階級的通行證。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過寫作詩文、遠途旅行、做小生意彰顯自身的存在。舊有的階層結構和道德界線變得模糊,金錢似乎成了唯一的籌碼,讓上層士大夫感到困惑與焦慮……
卜正民憑借嚴謹而深刻的學術眼光和高超的敘事技巧,將官員、游人、外交使者、磚瓦匠、商人、紡織工人、妓女等各類人物及其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社會世相圖,再現明代三百年的社會文化變遷,令人得以一瞥一個王朝風雅、狂歡的最后身影。
媒體推薦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個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個概念清晰的時間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也能暢讀其中。本書記錄了各色各樣的明代人物與他們各色各樣的問題,還有那個世界里的要物:磚與橋,市場、寺院與郵政,女性與時尚,印刷業,激情與征兆。本書把明代生活的全貌——這么一個活力澎湃的復雜體——展現出來,在英語世界里當數首見。
——史景遷
目錄
插圖中文新版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言 明代的四季
第一章 冬(1368—1450年)
墻磚
交通的負擔
集思成文
經濟和貿易
貧富差距
第二章 春(1450—1550年)
中央衰退
國家與市場
商業
商業與文化
正德年間的衰落
第三章 夏(1550—1642年)
錢神
旅行和書信
消費與生產
貿易
時尚
第四章 秋(1642—1644年)
明朝的覆滅
最后的回眸
明朝大事記
注釋
參考文獻
譯后記
中譯本新版后記
前言

20世紀90年代撰寫此書時,我清楚地知道讀者將要看到的明朝故事與改革開放后中國所發生的轉變有著奇特的相似之處。作為一位審慎的歷史學者,我并不希望過多地強調這些相似之處,以免讀者將我對明朝從備受控制的鄉村秩序到混亂無序的商業實踐的發展過程的分析當作我自己的虛構,并賦予五百多年前發生的事件一些不屬于它們的形態和意義。我是不是從窗子里面往外看,把我所見到的景象誤作為五百年前的事實?我相信我所講述的故事并不是強加給歷史的東西。從70年代留學復旦大學開始,二十多年閱讀明代史料的經歷給了我撰寫本書的自信。那之后,另外二十多年繼續研習這類史料的歲月讓我更加肯定,本書所描述的商業活動和民眾困惑確實屬于那個時代。雖然我在審視明代風景時留意到一些與當今中國奇特的相似之處,但我并沒有寫到書里。
盡管這么說,我仍然樂意承認,歷史是今人從現時的視角書寫的,我們無法離開自己的角度去看歷史。隨著時間的前移,人們觀察歷史的有利位置會隨之變化,我們過去所發現的歷史也會因此而改變,這就像在疾馳的火車上看窗外風景一樣。沿途景物似乎在快速改變,但實際上它們并沒有因為我們的經過而變得不同,真正發生變化的是我們在車軌上的位置及其相應的視角。
我在書寫明朝歷史時所采用的視角,亦見于其他學人。事實上,我覺得《縱樂的困惑》是我這一代歷史學家和朋友在20世紀90年代用新的方法探討中國歷史的“三書系列”的一部分。我自己的研究方式是從社會底層看歷史發展,重點是明代社會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也試圖在一定程度上從外部世界考察中國,將之置于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一個有著相似發展經歷的世界背景下進行比較。另一部著述是王國斌(R. Bin Wong)的《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出版于1997年。作為多年的大學同窗,我們持有相同的觀點,并一起回應許多彼此關心的問題。他的研究對象是清朝,方法是從上層即從國家而非社會層面來書寫歷史。通過對中國與歐洲進行嚴謹的對比,他希望做出更為有力的比較分析,不從外部看中國,而是用中國來重新考察世界其他地區。換句話說,王國斌認為歷史比較應該是對稱的而不是單向的。第三本書是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該書2000年面世。彭慕蘭認為18世紀中國的經濟比許多歷史學家所想象的更加類似歐洲經濟,這兩個地區只是到了晚近才開始踏上不同的發展道路。他也是從外部世界看中國,促使讀者重新審視中國和歐洲的歷史發展軌跡。
我們三人的共同之處是,我們撰寫上述三書時,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轉型期,在與資本主義世界接軌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承受著伴隨而來的困惑。當時我們也許以為自己出眾地發現了前代西方學者未曾看到的歷史,但其實我們只不過是從那個時代所提供的視角出發,告訴讀者我們所見到的東西。并不是我們的師長錯過了我們觀察到的歷史風景,而是他們站在跟我們相異的火車軌道拐彎處,看到了與我們所見不同的歷史!
上述回顧只是想提醒讀者,歷史學家就某個研究課題所寫的任何內容都絕不是蓋棺定論。探索歷史真相的道路對新一代歷史學家始終是敞開的,他們在火車軌道的新位置,會告訴你不一樣的故事。你只要確保從火車窗戶里看到的面容不只有你自己就行。
后記

《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社會》是卜正民(TimothyBrook)教授繼《覬覦權力——佛教與晚明縉紳社會的形成》之后的又一部力作。1997年夏天,卜師來香港開會,抽空校對此書的英文版本清樣。我借來讀后,覺得內容豐富、寫法新穎、敘事生動,建議將之譯為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卜師同意后,我請王秀麗博士和羅天佑博士幫忙,得到他們的慨然相助。
初稿譯出后,我寫了一封信,寄給兩岸三地的十幾家知名出版社,詢問它們的出版意向和條件。反映出奇地好,超過十家出版社先后回函回電,希望出版此書并提供很好的出版條件。由于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的林載爵總編和北京三聯書店的孫曉林編輯最先應允出版,并且兩社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我們決定由它們分別出版本書的繁、簡體版。在向聯經和三聯致謝的同時,我也想向有意出版本書的其他出版社道歉。
本書的翻譯分工如下:中英文版作者序、引言等由方駿翻譯;第一、三、四章及參考文獻部分由王秀麗初譯,方駿補充;第二章由羅天佑初譯,方駿補充、寫定;全書由方駿統稿和校對。
翻譯過程中,我們自始至終得到卜正民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孫競昊先生的全力支持。卜師兩次細讀譯稿,修改譯文,并為我們提供不易查找的原始資料。他還建議我們因應中文讀者的特點和需要,對原書的某些字句進行刪改,包括將中文版主書名由《愉悅的困惑》改為《縱樂的困惑》。又,當代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書法篆刻家蔣維崧教授百忙中為本書揮翰題簽,使之大為生色。限于學力,譯文中疏誤在所難免,懇請方家不吝指正。
方駿
2003年6月15日于香港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明王朝的第一個春節迎來的是猴年。以公歷計算,這年的春節是在1368年1月20日。像今天一樣,那時每年的正月初一也是一年中最歡樂喜慶的日子。人們在前一天就把過節的東西都準備好了,此時紛紛出門去給親戚朋友拜年,彼此祝賀新一年忙碌的春耕和商業活動的開始。在張濤的家鄉黃陂,節日的高潮是鼓樂手的隊伍吹著長笛,在地方士紳的帶領下,吹吹打打地走出村頭,來到東郊。在那里,人們抬著郊祭用的泥塑耕牛和土地爺像(句芒)游行,后者將騎著這匹牛馳入新的播種季節。全村的男女老少幾乎都參加。熙攘的人群和喧囂的氣氛使這一天成為全年最熱鬧和最有生氣的時候。張濤并不怎么關注春節。至少,他肯定不喜歡春天。對他來說,春節前的三個靜謐的冬月是最愜意的。在他編撰的《歙縣志》中,他選擇冬季作為明朝前期安定的鄉村生活的象征,冬季代表著自給自足、勤勞和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精神。在1368年,對秩序的渴求是十分強烈的,因為在此前的數十年中,中國根本就無任何秩序可言。14世紀是過去的一千年中災害最為嚴重的世紀之一,不僅中國如此,在全世界也是這樣:每三年中就有一年的冬天出奇地冷;發端于亞洲高地的瘟疫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蔓延;饑荒頻仍,人口銳減,農業衰退。[2]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長江和黃河的泛濫平原處在武裝戰爭的風雨飄搖之中。在1368年前的十七年中,各支反元的武裝力量展開較量,為爭奪把占領中原百年之久的蒙古人驅逐的權力而紛爭不已。朱元璋(1328-1398)所領導的部隊就是諸多反元力量中的一支。1367年,他打敗了所有的對手,宣布于次年春節改元建朔。1368年,他在南京稱帝,即“洪武”皇帝(廟號“太祖”)。在1368年9月,孤零的元順帝在明軍的追趕下倉皇逃離北京,蒙古人的統治被推翻。洪武皇帝開始君臨中華大地。
中國在上述的災難期間代價慘重。洪武皇帝知道他統治的是一個“多絕戶荒田”的國家。他任命的第一批地方知縣走馬上任,迎接他們的是荒蕪的土地、匱乏的資源和凋敝的生產!懊窬懔魍觥,1369年一個從首都南京來到長江對岸赴任的知縣如是說。他開始著手“招撫復業,建學校,創署廨”。原來的居民漸漸地被招徠歸鄉,開始重新墾拓那遭受戰爭破壞的滿目瘡痍的土地。招撫流民的多寡成為考察地方官政績好壞的標準。
一旦要重新征收賦稅,社會的穩定就必須得到保障。已逝的宋王朝通過取得士紳階層的效忠、使他們與新政權同呼吸共命運,取得了政局的穩定。早年當過和尚、熬過饑荒災害的洪武皇帝,有著窮人對士紳階層的本能的不信任。他轉而在一般民眾中尋求同盟。在其統治的三十一年中,他制定了嚴密的律令,干涉個人生活程度之高為其他朝代所不及,在20世紀以前,可以說無人出其右。對于這位皇帝來說,農村和諧秩序的理想藍圖就如道家所描述的那樣,由少數德高年長的優秀分子管理自給自足的鄉村社會,輕徭薄賦,精員減政。種田者與土地緊密地相結合,手工業者被束縛在官營作坊中,商人互通生活必需品之有無,士兵駐守邊塞。政權的管理權掌握在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知識階層中,時刻受到廣大民眾的警惕、監督。洪武的目標就是要使他的國家保持靜止不變。百姓定居在原籍,只有在政府批準下才能遷徙。這位皇帝想象20里(約12公里)是所有人活動的最遠距離(這正好是13世紀英國的一份法律文書中用來界定“鄰里”的距離,因為這是短途貨運人員可以在一天內往返市場一個來回的最遠路途(4)。洪武在法律中規定100里(約58公里)是最高界限;一個人要想前往百里之外,必須得到一個路程許可證。要是無證通行的話,會被處以八十下的杖刑。未獲官方批文擅自旅行海外者,歸國后會被處死!洞竺髀伞,這部本朝基本法律條文的匯編,除了限制物理移動之外,還限定人的社會流動。工匠之子必須為匠,士兵之子必須當兵,對改換職業的處罰像跨越自然界限的處罰一樣苛厲。(5)這就是使張濤心滿意足的“冬”季。
P19-21